
农历八月即将过去,马上就是九月初一,九月初一又称“九月朔”,老话“九月朔日三不见,财来福气现”,三不见分别指啥?有啥说法?
九月和戌月
农历的九月是秋季的第三个月,又被称为“晚秋”“菊月”以及“建戌之月”等。
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确定的,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是一个月。当月亮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时,月亮几乎与太阳同时起落,人们看不到月亮的日子为朔日,是一个月的开端。
地球行至月亮和太阳之间时,月亮可以完全反射太阳的光线,人们能看到一轮满月时为望日,一朔一望为一月,九月初一就是九月朔日。
但戌月并不完全指的是九月,戌月从寒露节气开始,到立冬节气前一天结束。古代人以“戌”为火库,戌月到来标志着火尽水出。因此古代人会在戌月里,在西北戌位掩埋炭火,求冬季平安无灾。
在节气上,寒露是九月的“节”,霜降是九月的“气”;寒露又是戌月的开端,是秋季金气开始减弱,冬季寒气增长的始端。
所以,古代人认为,如果寒露节气出现在九月初一之前,就代表冬季寒气出现得早;如果寒露出现在初一之后,就代表季节交替正常,冬季寒气的力量也会更强,天冷雪多等。
九月初一3不见
1·不见雷
雷声是大地上阳气强盛的标志,春分节气之后大地上阳气强盛,所以“雷乃发声”;到了秋分节气之后大地上的阴气比阳气强,就不容易再听到雷声了,所以秋分节气的第一候就是“雷始收声”。
古籍《月令采奇·九月令》中称:戌月,阳气微,万物毕成,阳下入地也。正因为此时阳气弱、阴气强,才使得大地上的草木枯黄、树叶掉落,万物收敛。
如果到了九月份还有雷声,就说明深秋时节阳气不减,阴气不盛,那就说明季节交替出现了异常,草不枯叶不落谷物不熟,容易导致庄稼少收甚至发生灾荒等。古籍也有“九月雷鸣,米谷大贵”的说法。
所以谚语中也有“九月闻雷,遍地是贼”“九月雷响十月雾,来年收成保不住”,以及“八月打雷谷打堆,九月打雷人打堆”等的说法。
2·不见霜
在二十四节气里,白露、寒露和霜降三个节气,反映的是大地上气温逐渐降低,水汽从凝结成水珠,到凝华成冰晶的过程。
白露时,气温下降,夜间气温比白天低,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珠;寒露时,气温继续降低,夜间凝露更多,露中已带寒气;当气温继续降低到了零度以下时,水汽就会凝华成霜。
所以降霜是自然界寒气重的标志,在霜降节气之后,以及立冬前后出现比较正常,如果出现在九月初一就明显太早了。
寒气出现得早,代表天气冷得早。四季的冷暖都是有定数的,冷得早也会暖得早,会导致到了该冷的时候天气反而不冷,容易出现暖冬以及倒春寒等天气。
3·不见雨
从时节上说,九月初一对应的是寒露节气,所以这时候出现露水比较正常。但是露水会释放掉空气里的湿气,湿气少自然不容易下雨,所以寒露前后的雨水会比较少。
农家谚语中也有“夜来露水大,白天日头大”“草尖多露水,必定见晴天”等的说法。
今年寒露节气在八月廿四,九月初一正在寒露节气当中,应该是出现露水的正时候,如果初一有露水,那就应该是晴天才对。
反过来,如果初一下雨,就代表没有露水。就是寒气提前的标志,会出现暖冬和春旱等情况。古籍《开元占经》中也说:九月一日风雨,麻子贵十倍,来年春旱夏水。
老话说“九月初一打了伞,田里庄稼光杆杆”,是说如果九月初一下雨会导致庄稼少收,明年会发生春旱等。
九月对应戌月,初一也正在寒露节气15天范围内,所以如果初一不见雷、不见霜也不见雨,就基本能保证田里的庄稼收成不错,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,所以才说“初一三不见,财来福气现”。
